足球无插件免费观看_欧洲杯2024赛事直播-欧冠赛程网播

竞技体育管理十篇

  竞技体育管理篇1

  【关键词】高校竞技体育;建设发展;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2-218-0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百姓对竞技体育的热情逐渐高涨,但是面对国际赛场残酷激烈的竞争如何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则需要从基础进行训练,逐步推进竞技体育的管理水平。高校竞技体育是我国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引导和推广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为了更好的提高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必不可少的便是对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问题

  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是以学生群众性的社会团组织来传播和发展,其应当以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为主体。而当前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是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进行同一的监管,此为典型的政府管理行为。并且在实际管理中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而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则替代了大学生体育协会在直接的行使行政管理权,这种管理方式如今已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

  (二)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下运动存在的问题

  1.赛事太少,运动员无法通过比赛得到磨练

  管理部门的行政监管导致商业性和社团性的比赛展开并不尽如人意,每年举办的赛事过少。赛事太少直接导致运动员缺少比赛经验,运动员无法通过比赛得到赛场的临场心理和生理的磨练,对其成绩的提升产生很大影响。

  2.教练专业化水平有限,没有专业培训制度

  高校竞技体育教练专业水平普遍低于欧美等国的先进水平,而且我国没有长期的教练培训制度,教练员因为其训练、培训所受到的限制,使其无法接触到世界先进的科学训练方法,导致教练的水平无法得到及时的提高,无法掌握最为前沿的训练技术,导致高校竞技体育水平发展受限。

  3.大量退役运动员进入高校竞技体育体系

  高校为了能够快速的提高学校的体育成绩,大量招收退役的运动员,这种做法违背了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初衷,使得高校竞技体育自身培养的运动员减少,不利于高校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美国与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比较分析

  虽然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和体育第一强国的美国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就比较美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寻找自身发展的策略。

  (一)全国大学体育协会的有效管理

  美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管理核心是全国大学体育协会,和我国的大学体育协会不同,美国的全国大学体育协会已经建立起专业的管理团队,全面领导美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

  (二)竞技体育模式的建立

  美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同时也是美国整个教育体制下体育管理体制的延续,美国从中学开始建立了全国的学校间竞技体育的模式,将中学作为培养顶尖体育人才的摇篮,而高校竞技体育则是这一模式的延续。这种发展模式既培养了良好的竞技体育氛围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有效的激励制度

  美国高校通过高额的奖学金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参与到了高校竞技体育的活动中来,使得整个高校竞技体育的专业水平非常高。而我国大学很难吸引到优秀的体育人才,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使高校竞技体育的专业水平偏低。

  三、发展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主要对策

  (一)统一认识,明确高校竞技体育的定位及发展目标

  我国高校建立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是一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重大革新,是我国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需要社会各个阶层对此建立统一认识,解放思想,发展适应高校体育教学需要的管理制度。高校所开展的竞技体育是为体育的发展探索方向,也是提高大学体育水平的重要表现,因此,各个阶层只有做好统一认识,才能将我国高校的竞技体育发扬光大。

  (二)组建全国和省级高校竞技体育指导委员会

  我国高校建立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并不是单纯群体行为,其应当建立在我国国情的基础上,与政府相结合,树立“资源共享、特色共建、责任共担、人才共育”的理念,发挥两者的积极作用,让校园的竞技体育部门与政府职能部门做到有机结合,组建全国和省级高校竞技体育指导委员会,不断为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三)明确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各级组织的职能定位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的组织功能定位是中介兴致的组织机构,其能够起到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其在符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协助政府部门做好大学生竞技体育的管理工作,同时也要做好校园竞技体育管理部门的协调与协助工作,提高其决策的正确性、科学性、民主性,为高校竞技体育管理制度的建立贡献一份力量。

  (四)多元化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增强自我造血功能

  高校竞技体育运动的开展离不开其经费的支持,高校各级管理部门应当努力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建立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通过组建实体机构的方式开展多种经营性活动,让通过活动获得的资金更好服务高校竞技体育运动的开展。

  四、结语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建设与发展取得了很多瞩目的成绩,但同时也要认识到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们现有的体制存在着一些问题。结合国际上成功的管理经验从自身出发要不断的完善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为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发展提供思路与沃土。

  参考文献:

  竞技体育管理篇2

  关键词:竞技体育管理 社会危害性 社会相当性

  当前,竞技体育领域出现了很多丑恶现象,运用刑法手段来规范竞技体育领域相关行为已成为社会上的一个普遍呼声。在运用刑法手段管理竞技体育时,一定要合理划定竞技体育领域犯罪圈,使其既规范和约束相应行为,同时也不妨碍竞技体育的发展。在划定竞技体育领域犯罪圈时,应以社会危害性为基础,同时考虑行为的社会相当性。

  1. 社会危害性:刑法介入竞技体育管理的根据

  社会危害性是刑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对于指导刑事立法具有重要作用。在决定将某种行为予以犯罪化时必须考虑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大小,不仅不能将没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对于那些社会危害性小的行为也不能予以犯罪化。

  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一种行为如果社会危害性严重,达到了犯罪的程度的话,就需要通过刑事立法将其规定为犯罪,运用刑法的力量对其加以规制,预防类似行为的发生。

  对于我国的竞技体育来说,近年来该领域屡屡发生重大恶性案件,如龚建平案开启了我国刑法介入竞技体育的先河,足球案涉及足协最高层震动全国。竞技体育领域发生的一系列假、黑、丑、恶事件从整体上看严重阻碍了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从具体个案看,有的侵害了他人的生命健康权、有的侵害了他人的财产权,有的损害了良好的社会风尚……,都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因此,对竞技体育领域的丑恶现象予以刑法规制正是社会危害性理论在竞技体育领域的具体运用,社会危害性是竞技体育刑法规制的根据。当然,对某种行为予以犯罪化时还要考虑其他的一些因素,如预防效果、司法成本等,但社会危害性是犯罪化的基础,如果社会危害性较大,就有了予以犯罪化的前提和基础;而如果没有社会危害性或社会危害性较小,则绝对不能用刑法的手段去进行规制。

  因此,应对竞技体育领域发生的不良现象进行系统的分析梳理,对他们的社会危害性大小进行研究,对于社会危害性大且已被规定为犯罪的按现行刑法进行处理,对于社会危害性大但尚未被规定为犯罪的,则应分析犯罪化的必要;对于社会危害性不大的一些行为则不能规定为犯罪或予以非犯罪化。

  2. 社会相当性:刑法介入竞技体育管理的限制

  正如上面所分析的,竞技体育领域的一些现象社会危害性可以说已十分严重,但是否刑法因此就必须介入呢?并非如此。竞技体育领域是一个十分特殊的领域,它有自身的一些特殊规则,一些在其他领域不可接受的情况在这个领域常常被人们认为是正常的,或至少是可以接受的。因此,在对竞技体育刑法规制时,必须考虑到这个因素。

  2.1社会相当性理论述评

  社会相当性理论指的是在通常情形下某些本属于违法的法益侵害或危险行为,如果该行为符合历史地形成的国民共同体的秩序而与社会生活相当,就应否定该行为违法性的理论。[1]社会相当性理论具有合理限定刑法处罚范围的作用。刑法必须对社会生活有一个合理的介入范围。社会相当性理论能使刑事立法保持合理的目的性。任何法律规范都追求一定的目的,刑罚规范的制定绝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而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理性目的,即为了保护法益和保证规范适用。只有为了这个目的,刑法才是理性的。刑法不能随意地处罚没有侵害法益的行为,也不能处罚法益侵害严重程度不大的行为。

  2.2社会相当性理论对刑法介入竞技体育管理的限制

  竞赛规则是衡量体育比赛中行为的基本准则。体育比赛规则的基础是伦理价值判断。比如,足球比赛中有不能抬脚过高的规则, 这个规则并不以行为人实际伤害到了对方为标准,只要行为人在比赛中有抬脚过高的行为,即被认定为犯规。这种规定的理论基础即是所谓的行为无价值。行为无价值重视行为的反伦理道德性,因此,恶的行为,恶的内心是违法性的主要根据。[2]与行为无价值理论相对应的另一种刑法理论是结果无价值。结果无价值,是着眼于行为惹起对法益的侵害或危害的结果而予以否定的价值判断。[3]正如前面所述,体育比赛的规则是以行为无价值为理论基础的。但是,在决定是否将竞技体育领域的有关行为入罪的问题上,就不能再以行为无价值为理论基础,因为体育比赛规则对比赛的规范更多的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去予以规范的,它关注的是内在性,而法律与道德不同,更注重外在性,关心的是现实的具体地损害。

  将社会危害性作为竞技体育刑法规制的根据是正确的,但它也无法解释为什么只是将竞技体育领域发生的部分危害行为规定为犯罪,而对很多危害性并不低的行为却认为是正当的,或者只作为一般的违规行为予以处理。如拳击比赛中,运动员如果在比赛时使用比赛规则允许的方式击中对方的合理击打部位,即使造成了严重后果,甚至造成对方重伤甚至死亡的后果也被认为是正当的,不追究其刑事责任。但从行为人的行为本身来看,主观上他有伤害的故意,客观上又造成了严重后果,为什么不追究他的刑事责任呢?这就需要引入其他的理论进行解释。本文认为,除了将社会危害性作为竞技体育刑法规制的根据外,还需要引入社会相当性理论对这一类行为进行解释,而且能对竞技体育的入罪范围进一步予以限制。

  社会相当性说认为体育竞技行为具有社会相当性,是一种超法规的违法阻却事由。竞技体育中的体育活动如摔跤、拳击等,虽然不能说是业务,但是只要在社会一般观念上认为是正当的,就应当认定为一般的正当行为,阻却违法性。[4]一般的社会日常生活是否合法往往没有法律的明文规定,只能依据社会相当性来进行判断。例如,拳击比赛往往会给运动员带来身体上的严重伤害,危险性很大,但是,人们在社会观念上认为这种活动并没有违害公共安宁秩序,是一种可被人接受的行为,所以视为正当。[5]

  所谓具有社会相当性的行为,是指在社会生活中,根据历史上所形成的社会伦理秩序而允许的行为。社会相当说将体育竞技中的伤害行为作为超法规的违法阻却事由,通过证明体育竞技中的伤害为历史上所形成的社会伦理秩序所允许而具有正当性。由于社会相当性说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可以作为违法阻却事由的一般原理,所以在解释体育竞技行为的正当性问题上没有瑕疵。[6]

  同时我们应当看到,违法性的实体不是静止的、固定的,而是随着时代变动不停的,它具有动态的、发展的性质,与历史的进展同时,以动而不停的社会的文化为背景,国家、社会的观念也是不断地推移不停的。[7]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同样的一种行为,其社会相当性可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比如,在历史上英国人喜欢观看动物之间的搏斗,他们把捕获的动物关在一起,观看他们之间的厮杀,这种活动成为了他们的日常休闲活动之一。当时的人们当然不会认为这种行为有什么异常而可责难的,因此这种行为在当时具有社会相当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文明程度逐渐提高,人们对这种行为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这种活动是把人类的快乐建立在动物的痛苦之上,是一种残忍的行为,因此,这种行为逐渐不被社会观念所接受,就不再具有社会相当性。如果说这种情况下“比赛”的主体是动物,涉及动物人道主义问题,还不能说明社会相当性的变化对竞技体育相关行为入罪与否影响的话,那么让我们再看一下职业拳击比赛规则的变迁。在职业拳击比赛中,观众希望看到火爆刺激的比赛场面,组织者行为比赛惊险精彩来吸引观众,而运动员更是希望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方法击倒对手,由于最初的职业拳击赛规则很少,比赛场面十分惨烈刺激,这种情况固然迎合了部分观众的口味,但却使运动员的生命健康处于严重的危险之下。不过在当时,人们认为这种情况是可接受的,是一种具有社会相当性的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状况引起了人们的反思,认为它过于残忍,是“世界上最后的野蛮之一”,因此对比赛规则进行了重大变革。如果运动员在比赛中不按照这些规则比赛,而致使对方出现伤亡结果的话,就是严重脱逸社会相当性的行为,就要承担刑事责任。

  可见,社会相当性是一个动态概念,是一直在运动变化着的。所以,我们在考虑是否应对有关竞技体育领域的危害行为入罪时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绝不能因为过去刑法没有介入有关竞技体育领域,就否定现在介入的必要。因为随着社会和竞技体育自身的发展,民众对竞技体育领域的一些严重危害行为已越来越不能容忍,要求司法介入的呼声越来越高。可以说,刑法对竞技体育的规制已是人心所向。从这一点看,竞技体育领域的很多行为也已不再具有社会相当性。如果仍以这些行为具有社会相当性为由而否认刑法介入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是否具有社会相当性的评价基准应是社会的一般观念,而不是一些专业人士闭门造车做出的评价。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竞技体育领域犯罪问题研究”(2011FTY008);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刑法介入竞技体育问题研究”(2011-QN-0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于改之.社会相当性理论的体系地位及其在我国的适用[J].比较法研究,2007(5):23.

  [2]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39.

  [3]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316.

  [4][日]大谷实.刑法总论[M],黎宏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93.

  [5]韩忠谟.刑法原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124.

  [6]黄京平,陈鹏展.竞技行为正当化研究[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4,(6):30-31.

  [7]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308.

  竞技体育管理篇3

  关键词:目标管理;竞技体育;特殊性;适用性;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2-1599-03

  目前,我国竞技体育资源匮乏,以国家投入为主,以获得金牌为主要目标,虽然近年来我国的运动成绩有了很大进步,但优势项目数量有限,并且多数项目没有形成人才群,如果想进一步提高我国竞技体育水平,那么加强科学管理是必然要求。目标管理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利用现有资源,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它区别于分门别类的技术性管理(如财务管理),应用对象更加广泛,“适合于对各级管理人员进行管理,被称为‘管理中的管理’”[1]。研究目标管理在竞技体育管理中的应用,对提高我国竞技体育管理水平,促进竞技体育的发展大有裨益。

  1分析

  1.1目标管理的一般原理

  1.1.1目标管理的概念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缩写为MBO)是组织(企业)上下级通过分析自身状况和所面临的形势制定出组织的总目标,并把总目标分解到组织的各个部分,形成目标体系,通过分权,使权责相结合,并把目标作为考核、评估员工的标准,以此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

  1.1.2目标管理的基本过程目标管理的实施过程包括五步(图1):

  1) 制定目标。实行目标管理,首先就要建立组织目标。目标的制定要上下级共同制定,并且要明确规定其期限和数值标准,也就是要可操作,可测量。

  2) 分解目标。制定的目标要分解到组织的各部门甚至到个人,同时要制定完成目标的标准,以及达到目标的方法和完成目标需要的条件等多方面的内容,使目标形成体系。

  3) 目标实施。目标制定以后,上层管理人员不能像其他一些管理方法一样,事必躬亲,需要下放部分权力,自己重点抓综合管理,对下级进行指导、协助、提出问题、提供情报以及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目标主要靠员工的自我控制完成,要定期进行检查,查看实施过程中有没有偏差。

  4) 检查实施结果及奖惩。检查的依据就是事先确定的目标,“对各级目标的完成情况,要事先规定出期限,定期进行检查,检查的方法可以灵活地采用自检、互检和责成专门的部门进行检查”[3]。对于最终结果,应当根据目标进行评价,并进行惩罚。

  5) 信息反馈及处理。在进行目标实施控制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可预测的问题,如:目标是在年初制定的,年中发生了不可预期的社会问题或自然灾害等,那么年初制定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了。因此在考核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目标进行调整和反馈。

  1.2竞技体育的特殊性竞技体育与一般的组织生产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

  1) 荣誉感和责任性。运动员参加比赛,往往并不仅仅代表他自己,还代表一个组织或是一个国家,这就赋予了他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也使得他不仅仅是为了利益而参加比赛,更是为了体现一个国家的形象和精神面貌。

  2) 人是绝对的核心。一般的组织生产由生产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组成,其中只有生产者是人,而在竞技体育中,生产者和劳动对象都是人,人们完成的是对自身的改造。

  3) 强烈的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竞技体育可以振奋民族精神,教育培养下一代新人,丰富人们的文化和精神生活,推动经济发展与繁荣,在当今社会,竞技体育的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是毋庸置疑的。高的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也给竞技体育的生产带来很大的压力,使它的管理更加困难。

  4) 要素的难替代性。竞技体育中,一旦运动员出现了伤病或其他问题就很难找到替代者,因为高水平运动员要具有天生的素质,发现和培养人才需要一定时间,甚至很长的周期。另外运动员的流动也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不像普通人那么自由。这样,用一名普通的运动员代替一名优秀的运动员就会使实力大打折扣。同样,一名优秀教练员离任,也难以在短期内找到一名称职的接班人。

  5) 偶然性大。比赛受到天气、场地、环境、观众、裁判以及运动员自身状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并且,比赛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是制约与反制约的关系,对手不同结果就很难讲,这也增加了它的偶然性。

  6) 集中实现性。竞技体育的目标往往是集中在很短时间内完成的,如奥运会,之前准备了四年,目标就在举办的15天内完成,让人来不及对目标、人员、环境条件和准备措施进行调整。

  1.3目标管理在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系中的应用现状奥运会是竞技体育的最高表现形式,我国目前竞技体育的管理也重点是围绕奥运会展开,本文就重点以我国参加奥运会的情况为例,来分析目标管理在竞技体育管理中的应用情况。

  为了规范和指导竞技体育的发展,我国已经制定了两期(1994-2000年、2001-2010年)奥运争光计划,对于我国竞技体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改革与发展目标、战略措施等都作了阐述。在近几届奥运会上我国体育代表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尤其是在悉尼和雅典奥运会上我国连续取得了历史性突破,这与奥运争光计划的指导作用分不开,但更与奥运会前的备战和管理工作密不可分。

  每一届奥运会之前,国家体育总局会根据自身实力和国际形势为代表团制定参赛任务,就是奥运会目标。现在各国家队由项目中心直接管理,国家体育总局采取与项目中心主任签订《责任书》的形式,将任务分派到各项目国家队,这样将目标分解,使目标更小,责任更明确。《责任书》中明确规定了项目中心的任务指标、工作要求、考核等次及奖励与惩罚等。中心主任明确自己的任务,也知道完成任务会有什么奖励和荣誉,完不成任务又会有什么惩罚和批评。

  单个队伍(如女排)或运动员参加比赛,要获得好的成绩,完成既定目标,赛前就要有一套系统的训练计划与安排。就是要在纵向上,把训练分成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训练目标,比赛时把竞技状态调整好,发挥出最佳水平。如果分阶段的训练目标达不到,就很难在在比赛时取得理想成绩。

  我国举重名将占旭刚悉尼奥运会之前的训练计划对此是很好的诠释。占旭刚的赛前训练分为基础积累、强度突破、赛前准备三个阶段。1) 基础积累阶段。主要根据举重有氧训练的特点,多组数,多次数,适当控制强度,打好肌肉基础,使肌肉厚实,力量扎实,以使肌肉适应高强度的训练。训练要求在一个很高的平台上进行,挺举平时能举210 kg,但可能很长时间才出现一次,因此要求在200 kg的水平上非常稳定,每节训练课做4~5组或5~6组,抓举则在160~167.5 kg的水平上。这样基础稳定了,提高才有保障。2) 强度突破阶段。在基础积累之后,方法是减少组数和次数,充分保证专项技术强度,节奏明显,突出重点,量该上就上,该调就调,其它训练为辅。上一阶段以力量训练为主,技术训练在后,这个阶段就要以技术训练为主,力量训练在后,重点突出技术。并且要训练专项耐力,注意“适应性补偿”。3) 赛前准备阶段。离奥运会一个月时开始进行,此阶段的前两周,主动降低训练量,以70%的技术强度训练,重点进行精神状态的调整,最后两周再加大技术强度,往上冲。悉尼奥运会前占旭刚的三个阶段都做得很好,具备了很强的实力,所以能够在抓举落后对手7.5 kg的情况下,一举反败为胜,夺得冠军。

  在奥运会前一年多将运动员按照国际实力分为冲金牌、冲奖牌、冲前八或一般集训三类,三类运动员的津贴以及伙食标准等都是不同的,并且奥运会前半年标准还会调整,使差别更大。临近奥运会运动员还会被再细分为:正常发挥得金牌、较好发挥得金牌、超常发挥得金牌、冲击奖牌这四类,分别给予不同的关注度。其教练员也按此分类,有不同的待遇。并且在奥运会上获得金牌的运动员国家还会有重奖,名次越低,奖励就越逊色。

  从以上分析来看,在我国竞技体育的管理中存在着目标管理的雏形。

  1.4影响目标管理在竞技体育管理中应用的因素分析1) 目标多元化。获得好的运动成绩并不是竞技体育的唯一目标,在制定目标体系时应兼顾比赛、人才选拔、人才培养、经济和社会效益等多方面。如奥运会的目标不仅要包括金牌目标,还要包括获得积分的目标,这对发挥运动员潜能,锻炼队伍、培养新人很有帮助,同时还要兼顾社会效益,要赛出风格、赛出精神面貌,不可因为兴奋剂或赛场丑闻等原因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2) 目标可行性。目标要可以量化,有可操作性。目标的制定要量力而行,不可盲目攀高,要一步一步提高,不能拔苗助长,造成运动员寿命减短,甚至夭折。

  3) 成功率。奥运会前会有一定数量的冲金点,但有多少能最终夺冠不得而知,所制定的目标要用冲金点总数乘以成功的概率才行,而成功的概率要根据国际形势及以往经验来判定,低了不能鼓舞士气,舆论也不满意,高了是好高骛远。

  4) 思想政治工作。“大赛比的不仅是技术,更是运动员全面素质的较量,比的是精神、斗志,是志气、勇气、杀气,这些要靠思想政治工作来调动。思想政治工作是大赛成功的生命线,是完成任务的中心环节”[6]。

  5) 人际关系。竞技体育中人是绝对的核心,搞好人际关系是最重要的,尤其是教练和队员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6) 运动员的保护工作。保护运动员是多方面的事情,首先,训练上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保证不会因为训练而出现大的伤病,致使不能参加比赛;其次,要尽可能少地使运动员受社会影响,减少运动员训练和比赛时的压力,使运动员以最轻松的心态参加比赛;另外,还要做好运动员的利益保护工作,运动员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他们也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和比赛中去。

  7) 自我控制。目标管理赋予了工作人员更多的责任和权利,也有更多的自主性,实施过程中自我控制就非常重要。

  8) 信息反馈。目标管理实施过程中,权力下放,如果管理者不能掌握下层的执行情况,有可能出现目标偏离等现象,因此要有准确的信息反馈。

  1.5我国竞技体育目标管理的模式以奥运会为例,以四年为一个周期,从一次奥运会结束开始,到下一次奥运会结束为止。

  1) 建立目标体系。国家体育总局制定总目标,然后分层下达到各个项目中心、国家队和运动员,形成体系(见图2)。目标体系应以比赛获得成绩为主,兼顾人才选拔、人才培养、经济和社会效益等多方面。由于奥运会四年一届,四年后的情况与现在的情况相比可能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一开始就制定具体的奥运会目标不切实际。前三年,以选拔和培养运动员为主,并以前一届奥运会取得的成绩为目标,参照自身实力,对各项目参加顶级比赛(如世锦赛、世界杯)所获得的成绩进行评估。最后一年,根据前三年的成绩制定具体的奥运会目标,制定的具体目标向下分解,形成体系。目标需要是具体的,可量化的,在制定目标的同时要有奖惩的措施。

  2) 目标实施。目标是集中在短时间内完成的,但是它的备战过程是漫长复杂的,需要科学、合理的计划将备战过程中的种种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田径的速度、耐力、体能等训练,什么时候应该重点训练什么都应该明确。一个周期内,奥运会之前,运动员有众多比赛要参加,管理者要处理好训练和比赛的关系,对于重要的比赛如世锦赛、奥运资格赛、奥运积分排名赛等要认真对待,而一些小型的、没有锻炼价值的比赛就可以放弃,尤其是到了奥运会前期,更要处理好这个关系。到了赛前一个月往往是最难以控制的,这一阶段是大赛前的综合准备期,即各种参赛因素的组合期,此时仍要紧紧抓住重点,继续坚持以增强实战能力为核心,要进行调整性训练,多与运动员沟通,注意精神调整,并对运动员进行全天候监护式管理,防止意外事件发生。在目标实施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运动员的思想政治工作、运动员的保护工作和人际关系的处理。

  3) 自我控制。目标管理需要权力下放,管理者的主要工作是为下级创造良好多的工作环境,而不是过多的干扰,尤其是到了赛前,管理者不应该干预教练员的训练计划,使教练员大胆地进行训练调整。比赛时运动员要合理利用规则,应对裁判的不利判罚,要稳定心态,避免受比赛以外因素的影响,如观众、场地情况等。教练员的临场指挥要头脑清醒,摆正位置,对困难充分估计,捕捉有利时机,运用正确策略,“针对运动员此时此刻的情绪变化,用最简洁、最具感染力的语言把他调动起来”[7]。大赛证明,往往比赛时教练员比运动员更紧张,教练员如果不能控制自己,就很难发现对方的弱点和突破口,自己事先制定的计划也将难以实施,运动员就只能跟着感觉走。

  4) 监控、跟踪。竞技体育的目标管理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及时的信息反馈,直接听取下级汇报是一个途径,但往往效果不好,会有误报漏报的情况。需要一种有效的跟踪监控手段对目标管理的实施过程准确掌控,保证工作不偏离目标,并能及时帮助、指导下级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最好是能够组织专家团不定期跟队调研,专家团由长期从事体育训练或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士组成,规模在15~20人,直接由国家体育总局领导,定期向总局提交调研报告,遇到问题随时汇报。专家团可以向运动提出建议,但是不能影响运动队的正常训练。

  5) 检测实施结果和奖惩。这一工作可由专家团完成,根据制定的目标评定各支队伍的工作情况,并进行奖惩。

  2结论与建议

  2.1结论

  1) 竞技体育有明确的目的性,从宏观横向上看,一支体育代表队参加比赛前要制定目标,并将总体目标分配到其下的各个部分,以分散目标,鼓励下属;从微观纵向上来看,一支单项运动队或运动员在比赛前会为自己制定训练计划,为每一个阶段的训练制定目标,阶段目标的实现为最终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目标管理在竞技体育管理体系中有其适用性。

  2) 影响竞技体育的因素很多,社会、经济、政治、自然因素都可能成为左右成绩的因素。在应用目标管理的时候要从目标多元化、目标可行性、成功率、思想政治工作、人际关系、运动员的保护工作、自我控制及信息反馈等方面综合考虑,以保证目标管理的顺利实施。

  3) 竞技体育目标管理也要包含制定目标、分解目标、目标实施、检查实施结果及奖惩、信息反馈及处理五部分,但由于目标管理的特性,在管理过程中要更加强调人在管理中的因素,强调自我控制与监控、跟踪。

  2.2建议

  1) 管理过程中要根据目标来设定工作岗位,并赋予相应的权责,不能出现有目标无人负责,或有岗位而不知其目标的现象,避免资源浪费,权责不清。

  2) 管理过程中要制定严格的制度,加强监督,在自我控制之外设置保障。

  参考文献:

  [1] 戴淑芬.管理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 米歇尔・贝克特尔.目标管理[M].辽宁:中信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3] 北京德辰管理研究中心.成功企业管理方法典范[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

  [4]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

  [5] 秦椿林等.体育产业MBA经典译丛――体育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6] 秦椿林,张瑞林.体育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 《管理大辞典》之“体育管理部分”(初稿).

  竞技体育管理篇4

  摘要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竞技体育在世界各项大赛中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提升了国家形象,鼓舞了人民信心。08年的北京奥运会成功的显示了我国现行竞技体育管理制度所取得的成功。从建国初期到现在经过60年,我国对竞技体育的管理基本上是沿袭了我国体育界所谓的“举国体制”。随时社会与时代的进步,尤其是我国经济体制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如今的世界体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现有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面临着很多的问题,本文就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对现有体制的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体育管理制度改革

  我国现有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面临的诸多问题中,最首当其冲的是体育道德问题,体育商业化的运作模式,使得每名冠军,都会得到丰厚的奖级。在这样的诱惑下,运动员、教练员、体育主管部门,都为了提高运动成绩而绞尽脑汁,采取各种非正常手段。第二就是运动员退役后的出路问题,专业运动员选拔的淘汰率是极高的,平均每年的淘汰率都会达到40%左右,意味着目前我国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运动员面临着失业。第三是均衡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投放不均衡,导致各个项目发展不均衡。

  这一系列问题都对目前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构成巨大的威胁,随着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以及我国运动健儿取得的骄人战绩,全国人民对于体育事业的关注在近年来达到了最高点,如何借助这样一个时机进行我国竞技体育的战略转型,如何通过体育体制的改革来完善我国现行体育制度所存在的弊端,是一个值得我们所有人思考与探讨的问题。

  一、 政府的管理权限过于集中

  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依靠行政手段集中办体育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我国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中,政府一直在扮演着重要甚至是包办的作用,虽然经历了长时间的改革,但是由于政府不重视社会竞技体育组织的利益,大大影响了社会与公众对竞技体育的参与热情。中国最初的全国体育领导机构――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是一个半官方的社会体育组织。但是体总和后来成立的中国奥委会,包括它们下属的各个协会,在实际运行中基本上都被体育总局的各部门实际取代,不能发挥作用。

  二、 资金来源过于依靠行政手段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竞技体育发展到现代,已经不单纯是一种具有竞技性的体育项目。它的消耗惊人,没有雄厚的财力支持,就根本谈不上竞技体育的发展。由于我国竞技体育管理模式是以计划经济体制为基础、广泛采取国家统一兴办和管理的模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和各级政府财政,成为了很多竞技体育项目的唯一资金来源。虽然从90年代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之后,社会办体育逐渐从口号提出后,社会和个人资金开始不断注入竞技体育当中。然而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资金对竞技体育的支持是非常弱小的。

  三、 选拔体制过于被动

  运动员的选拔与培养,是竞技体育发展最根本的载体。我国目前各运动队对于人才的选拔形式过于单一化,参与选拔者往往都是被动的,往往是在青少年时期接受体校、专业运动队的挑选,而后进行长期的训练比赛,退役之后接受国家的统一安置。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限制,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热情无法和发达国家相比。大量的家长不希望孩子吃尽苦头去做不稳定的工作,出于对子女前途的担忧,不希望他们从事吃苦淘汰率又极高的专业的竞技体育项目,孩子们在家长的引导下,一般也很难形成对竞技体育的参与热情。2009年各体育报纸网站报道的中国奥运足球适龄运动员只有不到50人的可怜境况,已经到了令人心痛的程度。

  四、 运动员保障制度不完善

  运动员是具有特殊身份和困难的公民群体,几乎所有中国竞技体育项目,运动员开始接受专业训练的时间,都集中在小学到初中阶段。运动员在长期的运动生涯当中无法接受系统的教育,他们除了专业体育技能以外,缺乏其它的生存技能。另外,很多运动员的伤病在退役之后仍然威胁着他们的正常生活。国家并没有因为这些特殊情况对运动员有特殊照顾。在2006年,曾出台了《国家体育总局、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社会保障工作的通知》。但是这份文件,仅仅简单的指示将运动员按照属地原则纳入当地社会保障体系,对运动员的医疗需求,也仅仅限于有条件的地区自行办理,对于运动员的退役之后的工作安排、补充教育和继续教育问题则完全没有涉及。并且,这份文件把数量众多的没有运动队编制的基层运动员排斥在外。应该说,这份文件的规定,对于建立完善的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是远远不够的。

  五、市场不完善

  近年来随着竞技体育进入职业化以来,体育本身也呈现出商业市场化的特性,如美国的职业篮球、棒球、橄榄球和冰球联盟,每年都有几百亿的市场收益,每届奥运会的门票销售和电视转播都会带来好几十亿的收入。近年来中国的某些体育项目进行了职业化、商业化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很低。除足球、篮球、乒乓球等一些群众基础好、社会影响力大的项目已经进入市场以外,绝大多数竞技体育项目仍然运行于举国体制之下,沾不到一点市场经济的甜头。并且,部分竞技体育项目在职业化十多年之后,仍然没有形成健全的市场体系,各种功能也并不齐备。

  六、 体育法制化程度低

  目前我国体育管理制度法规不健全、法制化程度低,是影响我国竞技管理体制完善和发展的一个“硬伤”。在我国体育领域,当前可供利用的制度、法规较少。现有法规以《体育法》、《宪法》的相关条文为基础,配合有限的行业管理规章、制度、条例共同组成,但多为行政法范畴,处罚力度十分有限。由于法律规范的缺乏,体育管理部门的管理行为没有法律依据,也就缺乏权威性。很多出现的问题法制化环境未完全建立,依法办事还存在困难。

  我国的竞技体育从90年代初就开始尝试各种改革,但是由于经验的欠缺、经济技术等方面的保障不能到位,改革也一直没有明确的目标,反复的走了不少弯路。

  纵观其他国家竞技体育改革的路径,我国的“举国体制”是完全效仿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东欧各国的竞技体育模式,东欧转轨各国体育体制的转轨均实施“休克疗法”。主要特征是:按市场经济要求培育和开发体育市场,体育活动的财源不再主要依靠政府预算拨款,而是主要依靠社会自我筹集,彻底改造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运动训练和竞赛体制,变举国体制为全民体育体制,将体育服务推向社会,并尽最大限度地争取西方国家的援助和合作。这种改革方式与我国现在的国情是不符的,我国的竞技体育担负着通过体育竞技在国际上树立民族以及大国形象的重要责任。

  在竞技体育市场化改革方面,美国无疑是世界各国中最成功最优秀的。美国的各项职业联盟都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并且以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作为载体发展的。而根据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竞技体育市场发育水平,短期内也不可能实现竞技体育依靠市场自我造血。如果将资金投入的任务完全寄托在社会投资上,必然导致在一段时间的经营亏损之后,投资方远离竞技体育,甚至使原本有意投资的企业和个人放弃投资。但从目前的客观事实上来说,经济水平决定社会发展水平决定中国竞技体育还不具备相应的市场化条件。关于现有体制的改革,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资金来源社会化

  目前我国竞技体育事业上至国家,下至省、市、区,无一不是被财力有限的政府包办的,随着竞技体育水平不断的提高,对于各体育比赛奖牌的争夺就变成了各级政府沉重的财政包袱,但是优异的体育成绩无疑是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为后盾的。纵观近几届全运会的金牌榜各个省份的排序,基本上就是该年度全国各省GDP的排序。广东、福建等竞技发达的省份每年在体育事业上的财政支出都在4-5亿,不发达的省份的政府是没有能力拿出这么多资金去与发达省份进行金牌争夺的。有些省份即使有很多优秀的运动员苗子,最终也会因为训练条件简陋和个人待遇微薄而流失到其他经济发达的省份。

  据统计北京奥运会是史上最昂贵的一届奥运会,其总耗资也达到了2950亿元人民币,如果这笔费用像以往一样完全由政府负担,那政府绝对会吃不消的,但是这笔资金通过市场开发,由广大的赞助商和其他组织解决了很大一部分,除诸多赞助商的鼎力支持以外,与奥运相关的众多特许经营也是重要的资金来源,电视转播权是其中非常丰厚的组成部分。在举办大型赛会方面,中国体育主管部门已经在实践中获得了利用和吸纳社会资金的成功经验。

  (二)建立完善的运动员保障体系

  中国竞技体育当初提出职业化改革方向的初衷就包含了提高运动员的收入、解决专业运动员的工作与生活等问题。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能通过职业化道路来解决这些矛盾,目前我国市场化的体育项目只有足球、篮球、排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少数项目,一些冷门项目,如游泳、赛艇、柔道、射击、举重等项目根本与市场沾不上边,而目前我国竞技体育中市场化比较低的项目数量至少占到90%以上,这些项目的运动员在运动队期间,除参加大型比赛能够获得比赛奖金之外,平时的补助和津贴非常微薄。即使是从事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篮球等项目的运动员,也并非都能够像体育明星那样拿到高额年薪和广告收入,作为一个体育大国,中国在运动员保障方面亏欠太多。长此以往,必将使竞技体育的参与人数减少、群众基础薄弱,体育成绩就更无从谈起。

  (三)建立完善的体育法律体系

  中国目前唯一的一部体育方面的法律诞生于1995年,该法只是简单规定了国家在体育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并对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体育社团等方面做了原则性的规定,实际作用非常有限。体育法应该是民法、刑法等专门法在体育领域的体现,应该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法律体系。中国体育立法目前最迫切的工作,应当是迅速借鉴民法的基本精神和有关规定,对职业化竞技体育项目各俱乐部的产权进行明确界定,对竞技体育参与主体的身份进行规范,从法律上明确竞技体育的准公共产品地位;调节运动员、教练员与俱乐部的劳资关系,保障职业俱乐部和运动员个人的经济利益。并且,针对运动员个人在劳资纠纷中的弱势地位,加强运动员社会保障方面的工作,力争能够更全面、更积极地保障运动员合法权益。

  (四)推动大学体育事业的发展

  在美国、英国等国家,竞技体育分为职业体育和业余体育两种,职业体育由俱乐部进行管理,参加商业化、娱乐性质的比赛,主要包括美国职业篮球、足球、冰球和棒球四大联赛。业余体育主要是由大学体育为主,主要由大学生体育协会来进行管理。

  竞技体育管理篇5

  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是实现体育强国的基石

  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才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归根到底也是人才.竞技体育要保持、赶超世界水平,需要高水平的体育教师、教练员、裁判员、体育管理人员、体育科研人员以及高水平运动员等.竞技水平的提高涉及方方面面,他们将从不同的方面对竞技运动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和基地,我高校在为社会培养各种各样的专业人才的同时,应重视对体育竞技人才的培养[1-2].高校竞技体育是体育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最近几届奥运会中,美国体育代表团的80%左右的运动员是从大学生中直接选的,以斯坦福大学为例,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有34名运动员和教练员来自斯坦福大学,一共获得10枚金牌[1].此外,据德国体育协会的统计,在2004年参加雅典奥运会中,约有33.5%的德国运动员正在大学中学习.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缺乏明确的发展战略在我国,举国体制办体育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背后,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这种体制的不足.现阶段,一方面想继续依赖传统的制度保持辉煌的成绩,一方面又想通过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路径去发展竞技体育,以此解决传统体育体制带来的弊病.但是,国家对竞技体育发展的资源投入是有限的,高校竞技体育要想得到适当的发展必然会占用一部分传统体育体制的资源,那么为高校竞技体育制定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显得尤为重要.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大学生体育学会组织结构见图1,我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由国家教育部下属学生体协联合会秘书处主管,教育部学生体协联合会秘书处是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是中国大学体育协会的常设办事机构.现阶段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正处在以政府管理为主,中国大学生协会协助学生体协联合秘书处管理的“政府社会型”阶段,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与教育部职能划分、角色关系的问题;管理体制改革发展方向、目标模式的问题;高校竞技体育协会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操作随意性大的问题;中国大学生体育学协会系统与全国性专业运动协会极少联系,自成体系的问题;经费来源渠道少,自我造血能力不足的问题等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高校竞技体育运动员的生源质量不高我国高校竞技运动员的来源主要有4个:①省、市专业队在役和退役的运动员;②省级体校、一般业余体校或传统体育项目学校的学生;③体育重点中学的学生;④传统中学学生.从理论上讲,传统中学学生是高校竞技体育最佳的生源来源,但由于中国竞技体育的体制决定了这部分运动员中运动技术水平高的人数极其有限.按照目前高校竞技体育队伍的招生办法和生源水平,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肯定是有限、滞后的,解决没有捷径,只有从根本上进行改变才有可能改进,这就决定了我国高校竞技体育水平低在短时间内解决不了的现实[5].高校教练员执教水平参差不齐,缺乏持续性发展优秀的运动员的培养离不开优秀的教练员.高校教练员团队的组成主要有3个来源:①高校体育教师兼职.我国大部分高校教练员是有由高校体育教师兼任,由于工作负荷重、精力有限,他们不可能把所有精力放在培养竞技体育训练工作上.虽然他们具备一定的教学实践,但是缺少高水平运动训练的经验[6].②人才引进.少部分高校教练员由于在体委竞技体育系统成效卓越而被高校给予一定的优惠条件吸收为教师编制的教练员.这类教练员一般都有丰富的直接经验,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及知识结构,所以在执教中不能自主把科学研究成果运用于训练实践是影响其训练水平的一个实际问题[7].③临时聘用.一些高校运动队为了达到较高的训练水平,选择临时性地聘用高水平教练员.这种现象在CUBA中比较普遍.这种临时聘用的模式有很多不稳定的因素,不适合高校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8].传统教育体制下忽视竞技体育功能的作用,阻碍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一名优秀的运动员的成长需要长期的、系统的训练.个人的发展是离不开教育的,体育的发展只是个人全面发展的一个方面,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不能牺牲文化教育为代价,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最终要回归教育.北京奥运会倡导的“人文奥运”理念,揭示了体育与教育的本质联系.在我国竞技体育体制下,受世界竞技体育环境的影响,竞技体育始终没有摆脱对“利益”、“金牌”的追求,忽视了竞技体育具有培养、教育、审美等方面的功能,同时忽视了对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研究和重视,阻碍了竞技体育的发展.

  国外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

  体育强国竞技运动发展与高校竞技运动开展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分析国外竞技体育的发展与高校竞技体育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多元化下建立高校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美国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作为传统体育强国,美国有着十分完善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国家的竞技体育发展以学校为中心.特别是在高校,现已成为国家培养体育竞技人才的摇篮.另外,管理美国高校竞技体育的部门是美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9].联合会设置有执行委员会,主要负责联合会的相关工作.执行委员会下设一级领导委员会、二级主席联盟和三级主席联盟,分别管理各级别的具体工作.联合会内部还设有管理、纪律、规则、等事务的分会.该组织只接受美国奥委会的领导,而且领导的权限仅限于在选拔参赛运动员、奖励等方面,美国奥委会也不能随便干预NCAA的正常运行.在管理层面上,NCAA具有相当完整的独立性和自[10]德国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德国约有8206万人口,近50的民众参加体育运动,有三分之一的德国人是体育俱乐部成员.德国的竞技体育体制建立在俱乐部的体制的基础上,俱乐部体制是德国竞技体育重要组成部分[11].德国体育俱乐部体制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德国高校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方面的缺失,竞技体育的发展与德国高校同样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德国,为了给高水平运动员提供更好的生活、训练和学习环境,德国高校体育协会提出了“竞技体育伙伴高校”的计划,一旦加入这一计划的高校就有义务为运动员制定更灵活的学分制度,以确保他们更好地处理与训练学习的关系,也就意味着尽管德国高校没有承担运动员的比赛和训练任务,但为大学生运动员提供文化教育的优越环境,这也是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德国高校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9].澳大利亚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在上个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制定培养了高水平运动员“精英计划”,以参加奥运会为最高目标.澳大利亚共有9所sport学院承担着培养竞技精英运动员的任务.其中最负盛名的澳大利亚体育学院由国家竞技运动中心委员会直接参与管理,日常经费主要由政府支付,是国家竞技体育训练中心.另外,澳大利亚几乎每个洲设有体育学院,各院有特别优秀的项目,并且与澳体育学院有紧密的联系.澳大利亚为促使各州体育学院蓬勃发展,提出了学院社会化的思路和加速项目分散计划,各州学院的主要职能是培养精英青少年运动员.同时设置有竞技体育助学金,用于支持特定的奥运项目,主要资助有发展潜力的青少年精英运动员,这些运动员可由澳大利亚体育学院主教练和全国性单项组织推荐,运动成绩好的有可能选入国家队,继续享受奖学金或进入职业队.一般运动员则在被淘汰后找工作或继续读书,澳大利亚体育学院设有运动员就业培训和择业服务处,来帮助他们接受培训和寻找工作[12].国外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特点的借鉴作用美、德、澳三个国家竞技体育的发展都与高校竞技体育密切相关、紧密合作,其发展模式根据国情的不同有各自的特点,有很多值得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借鉴的地方,主要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重视管理结构的独立性和自;②重视高校竞技体育市场化,与社会其他领域建立互利互惠关系;③重视选材、重视广阔的群众基础,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实现了双赢;④重视体育科研;⑤重视高校学生运动员的全面发展等.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地域广阔,人口众多,而且各个区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各个地区高校的发展规模和水平也不一样.因此,我国必须立足本国的国情,大胆探索,摸索出适合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模式.

  竞技体育管理篇6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分析了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并对现阶段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提出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对策

  前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举国体制”的基本管理体制下,我国竞技体育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在国际上取得应有的地位,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竞技体育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新的形势,所以必须改革相应的政策和体制,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我国竞技体育的新要求。本研究旨在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研究现阶段我国竞技体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1.可持续发展及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结果,是解决全球性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指导性思想,也是推动人类持续进步的必经之路。在1989年举行的第15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上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定义为:可持续发展,系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的含义”,之后,得到全球范围的认可。

  竞技体育作为一种教育和社会文化现象,其可持续发展必然是构成我国可持续发展整体战略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当前,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应该是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走国家与市场相结合的道路,充分发展当代竞技体育的同时,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因子,并把竟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纳入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战略。

  2.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

  在“举国体制”和“奥运争光”战略指导下,我国竞技体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发展到今天,特别与发达国家的竞技体育发展现状相比,我国竞技体育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显现出一定的缺点与不足,甚至在有些方面与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是背道而驰的。

  2.1.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学校体育发展的失衡

  当前我国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呈现出独立发展的趋势,各有各的指导思想,目标评价体系以及发展方法和手段,并且竞技体育在我国已经有相当高的发展水平,但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发展相对滞后很多。实际上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相对独立发展的。因此,就三者长远发展的关系上看,是不利于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甚至会产生相互排斥的结果。

  2.2.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有待于完善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举国体制”,实质上是政府性体制,表现出极大的行政干预力,这种单一化的竞技体育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竞技体育的社会化进程,导致了竞技体育的发展基础和长效机制的丧失。但我国竞技体育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将竞技体育完全纳入市场经济体制下,还存在极大的风险,因此,建立适合中国基本国情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势在必行。

  2.3.竞技体育的过度异化

  竞技体育的职业化和商业化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但同时也为竞技体育的发展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主要体现在竞技体育过度的商业化促使利益、名誉和地位日益成为优胜因素,从而导致兴奋剂的滥用,竞技体育比赛的公正公平性受到质疑以及体育暴力事件的发生等,致使体育人文精神的缺失,这种异化现象严重制约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2.4.忽视运动员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高水平运动员正面临着严峻的社会挑战,因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培养模式决定了相当一部分运动员不可能登上世界冠军的宝座,必须中途另辟蹊径,但“学训矛盾”导致运动员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偏低,退役之后很难再就业,他们的生存、发展与完善得不到保障,结果出现戏剧性的悲剧,为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效应。

  3.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3.1.促进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学校体育的协调发展

  大众体育可以为竞技体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而竞技体育则可为大众体育的发展提供锻炼的方法与手段,为大众体育提供指导和服务,因此,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发展应该实现双轨制模式。学校体育是实现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连接的桥梁与纽带,为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提供必要的服务,所以,三者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

  3.2.加强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不断建设和完善

  不断加强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创新,我国体育发展趋势决定了今后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必将由单一模式走向多元化模式,即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举国体制”向新时期市场经济形成的政府和社会共同管理的结合型体制过渡,现阶段下绝不能将一切都交给社会与市场,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一个渐进的、非突变的过程。政府的职能非但没有弱化,反而必须加强,在政策、方针与法规方面必须表现出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能力,在微观与具体的操作层面上放手交给社会与市场,建设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体系。

  3.3.防止竞技体育的过度异化

  竞技体育的异化现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就竞技体育而言保持适当的好的方面的异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过度的异化有可能导致竞技体育的消亡。所以必须大力弘扬人文精神,让竞技体育回归本质,建立一种平等、和谐、互利、合作的关系,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用辩证唯物的观点看待商业化与职业化问题,为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强法治化建设,适当较弱竞技体育的政治功能,不断提高运动员和裁判员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

  3.4.树立“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

  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过去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运动员的发展问题,我国在社会转型期必须实现由运动员的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变,突出强调运动员的发展问题。加强“体教结合”和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的实施,注重运动员综合能力的培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其次,加强运动员保障体系的法律法规建设,保障运动员的伤病、退役以及再就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最终实现运动员的生存、发展与完善。(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叶永球.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2).

  竞技体育管理篇7

  关键词:大学;竞技体育;科学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1-0113-02

  体育是社会经济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体育的发展水平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2008年中国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了不凡的成就,也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全新的中国,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大国的崛起。体育代表一种精神,一种信念,后奥运时期,中国如何培养更多的体育人才,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这是我们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有一点可以肯定,体育将更多的与科技联姻,运用现代的科学理念,运用先进的科技设备,综合多学科优势,进行科学的管理和训练,在竞技体育运动中将起到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由此,作为国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的体育(学院)大学的附属竞技体育学校,如何顺应时代的要求,充分利用其先天的资源优势,将科学的管理理念用于竞技体育训练,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已是时代的迫切要求。

  一、科学化是竞技体育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科学化最早是管理学的概念,由美国古典管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 rickWinslowTaylor,1856―1915)在二十世纪初(1912)提出。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化的、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代替自发的经验式的管理。这种思想对于现代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被广泛应用于各行业的管理实践当中。适应新的时代,科学管理又被赋予新的含义,即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劳动与产出的效益最大化。有较高运动技术水平、又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竞技后备人才。可以说,竞技体育学校在成立之初就把科学化作为其发展的方向。

  竞技体校产生的特殊背景有其科学化的基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美国、前苏联、德国等其他国家在体育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了提高中国在国际体育中的地位,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1979年国务院批准在全国直属体育院校成立附属竞技体育学校,以发挥体育学院人才齐全、学科门类齐全、科研力量雄厚等方面的优势,培养符合现代体育发展和建设目标要求重视体育科学化。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十一五”规划》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施奥运战略,以在奥运会等国际重要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明确要求“坚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和“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的科学训练原则,深入研究竞技体育的发展规律、运动项目的制胜规律、体育竞赛的备战参赛规律、运动队伍的管理和训练规律等”。北京奥运会口号之一就是“科技奥运”。全新的科技在体育场馆的建设、比赛的准备、服务,赛事的转播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而我国运动员取得金牌总数第一的成绩也和科学紧密相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主打科技攻坚战分不开。在这次大赛的准备中,科训结合,科技服务,科研攻关,技术创新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科技服务起到了巨大作用。这些实践告诉我们竞技体育要走科学化的道路。

  世界体育的激烈竞争要求科学化。随着社会进步,体育科学化的程度愈来愈高,世界体育的竞争空前激烈,各国试图用科学技术的魔力来超越人类体能的极限。例如作为世界头号体育强国的美国,其一流的科技实力在竞技体育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众所闽知,菲尔普斯穿着Speedo“鲨鱼皮”在北京奥运会创下入金奇迹,就是竞技体育科学化的典型案例。我国在提出“科教兴国”的同时,也提出“科教兴体”的口号,竞技体育的科学化是今后体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举措和必由之路。

  科学化是一项综合工程,它不仅从训练体制、管理体制方面提出了科学化的要求,也从营养、器材、设施、疲劳、恢复、心理保健等方面,从训练态度、训练思想、训练方法上提出了科学化的要求,如建立健全训练、科研、医疗三位一体的科技服务体系等。

  二、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需要科学化的团队和科学管理

  高水平竞技项目的背后都有着坚实的科学理论支撑和高水平的研究人员作保证。美国体育科研发展告诉我们:竞技水平的提高是营养、器材、设施、疲劳、恢复、心理保健等多方面科学化训练的结果。随着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高,机体一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及他们之间的协作不仅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而且日趋接近生理极限,运动竞技能力发展的可塑空间减少,对训练手段和负荷的要求明显增强。世界竞技体育强国都十分重视体育科技保障工作。以美国为例,美国高水平运动队十分重视科技保障工作,在体制、机制和人员配备上突出体育科技保障作用,并建立以教练为核心作用的训练科研体系,由主教练根据运动队的实际需求聘请由助理教练、体能教练、医务、营养和信息等各方面人员组成的科学训练团队。美国队游泳项目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坚实的科技保障。“’而且,无论是研究型的学者还是做训练实践的教练员,都要熟练掌握着本行业一套系统的理论知识,同时每个人的研究都集中在一个领域内,分工合作,优势互补,推进研究的深入化与透彻化:他们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出众,再加上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可以为运动员的训练作出合理指导。

  “十一五”期间,我国奥运实力有了长足进步,竞技体育水平快速提高,竞赛成绩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历史性的突破,这也体现了科学化团队的力量。但我国目前附属竞技体校其教练员文化水平相对较低,随队科研人员由于服务面广,也成了“杂家”,不能做

  “攻关性研究”,这就限制了他们在培养高水平运动员中的作用,许多优秀运动员和有潜力的运动员因为得不到科学的训练,而成绩不能得到提高,也有许多因为不科学的训练而过早结束了竞技生涯。针对竞技体育的发展现状,国家体育总局的《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坚持体育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形成学贯中西、勇于创新的学科带头人。高校体育院校要加强教材建设。坚持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的方针,发挥学科优势,培养一批知名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而体育学院(大学)由于学科门类齐全,专家众多,可以在教学的同时,充分调动他们的运动学、人体解剖学、生物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专家,为运动员训练提出科学合理的思路,又不用专门配备庞大的专家队伍。既节省了资源,又实现了效益,走出一条科学管理与科技提升相协调的发展路子。

  从国际竞技体育不断发展的趋势看,走学院化之路是今后世界竞技体育总体的发展趋势。作为世界第一体育强国的美国,在历届奥运会上多次高居金牌榜首,美国大学生运动员的运动成绩也令人瞩目,2000年悉尼奥运会,美国斯坦福大学有34名运动员和教练员参加,并且获得10枚奖牌(4金、3银、3铜)。可以说,以学校

  为中心是美国国家竞技体育体制的一大显著特点。美国奥运代表团80%以上的运动员是从大学中直接选的,著名篮球运动员乔丹、田径运动员刘易斯等一大批闻名遐迩的体坛天才都是通过大学阶段的培养,最终步入职业体育并取得辉煌成绩的。美国高校竞技体育在美国竞技体育系统中占主导地位,高等学校竞技体育在整个美国竞技体育系统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院化”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保证了美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顺应世界竞技体育发展的潮流,我国部分高校也积极行动,创办高水平运动队培养体育人才,推动竞技体育向学院化之路过渡。例如清华大学在1997年底,成立了跳水队,吸引著名教练于芬教授和著名运动员伏明霞加入,实施新型的“体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完整的教育体系。目前,“清华模式”已初见成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成为我国各高校效仿的楷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他非体育类高校体育队建设的成功启示我们:将优秀的高校资源和体育后备人才结合起来,将是一条必行之路。同时这些体育队的建立也为体育院校的竞技体育学校后备人才境况提出挑战。

  三、体育学院(大学)在附属竞技体育学校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中的作用

  在科学化的时代要求下,在世界竞技体育学院化发展的趋势下,在竞技体育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思考下,体育院校应与附属竞技体育学校在训练管理、科研开发、人才培养等方向进入整合资源,顺应形势,发挥优势,为培养国家后备体育竞技人才发挥作用。

  从科教兴体的角度,充分利用体育学院的科研优势:知识人才密集,学科人员齐全,便于集思广益,组织攻关i场地器材设备好,可减少竞技体校投资,节约资金i资料丰富,信息量大,能充分利用和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可以集中精力进行竞技体育难点攻关,为运动员提高成绩寻求突破口。而运动员的训练又为体育科研提供现实的材料,使研究不再建立在空想和理论的基础上,也更好地实现了体育和科研的结合。其结果一方面使科研促进了竞赛训练,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研究的实践性,其科研结果将更具推广性和普遍性。目前,应当按照“以科研为先导,在训练上有所突破和创新”的要求,在各竞技体校都有针对性地加大了科技投入,从每年的计划经费中划拨专款用于科学研究,成立多学科、专业专家组成的“选材组”为运动队增设科研教练、聘请科学训练顾问,并积极鼓励学院不同学科、专业教师和科研人员为附属竞技体校立题攻关和科技服务等等,从而有效提升竞技体育的竞争力。

  从运动员可持续发展角度,学校从政策制定角度,支持附属竞技体育学校运动员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体育学院进行再学习。文化知识水平较低,运动员退役后的出路问题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以及运动训练工作的开展影响较大。关于运动员参加训练的动机的调查表明,有半数的运动员希望通过训练能够在未来有比较好的职业。但由于文化水平低下,附属竞技体校学生再升学或就业渠道狭窄,从而挫伤了学生参加体校运动训练的积极性,导致体校生源不足,后备人才匮乏。据调查,目前,附属竞技体校的运动员文化学习仍然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运动员主观上缺乏对文化学习的主动性,缺乏正确的文化学习动机,缺乏掌握与现代教育相匹配的文化学习方法的意识;客观上,竞技体校的学习管理制度尚不健全,“学”“训”冲突,以训代学,忽视文化,造成运动员的后顾之忧。如果从政策上鼓励和支持附属竞技体育学校运动员升八体育学院乃至本硕连读进行深造,并在实际中为其创造平台。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其继续接受教育,提高自身能力,加强退役后进入社会的竞争力,适应社会的要求;另一方面,可以延长其运动年限,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这样避免出现退役之后就业面狭窄,难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而出现生活工作上的困难,解决了运动员的后顾之忧,对他们更是一种激励,使他们可以专心进行专业训练。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国家在运动员退役后工作安排上的被动局面。

  从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和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角度考虑,应在引导各类体校在重视人才质量和效益的同时,也应重视和加强青少年的文化教育,以适应当前我们培养全面体育人才的形势需求。竞技体校也应当按照科学化的要求,严格遵循各项目训练规律和青少年身体成长规律,抓好各项目、各年龄段的后备人才培养,选好苗子,着眼未来,打好基础,提高科学训练水平,探索新时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模式。

  提高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急需建设一支素质更全面、专业技能更突出、潜能发挥更彻底的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队伍,加大竞技体育科技人才开发力度,以增强我国竞技体育科技实力,并需要一支科学化、高效率的管理人才队伍为之辅佐,保证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美)泰勒著.科学管理原理[H].马风才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黄艳,朱勇.对新形势下我国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思考[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6).

  [3]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十一五”规划,2006.

  [4]万红军.借他山之石,提高我国体育科研水平,参见国家债权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编,高水平竞技运动科学训练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83.

  [5]张漓,冯连世.美国体育科研发展的启示,参见国家债权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编,高水平竞技运动科学训练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39.

  竞技体育管理篇8

  【摘 要】健美操自80年代传入我国以来得到了迅猛发展,大众健美操开展得如火如茶,竞技健美操在世界大赛中取得历史性的突破。竞技健美操为非奥运项目,国家不投资,要使该项目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走社会化道路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然而健美操界还没有对此进行专门的研究,故对竞技健美操社会化途径进行初步研究。

  【关键字】竞技健美操;社会化;组织管理

  国家经济发展程度对于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低下、人民温饱尚未保全的情况下,社会是无法也无力承担起支持与发展体育的责任,更谈不上竞技体育的社会化,只有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相当水平、国富民强,具备竞技体育运行的经济与物质社会环境时,才能谈得上竞技体育的社会化。

  中国的改革开放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使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个全新的格局正在形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体育属于上层建筑的文化方面,经济体制的变革必然带来我国体育体制的改革。

  1.竞技健美操运动社会化的含义

  竞技健美操运动社会化的含义:全社会参与、重视、支持竞技健美操运动的发展,即由社会来办竞技健美操运动;竞技健美操运动社会化是与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主要包括组织管理社会化、训练社会化、竞赛社会化、投资社会化等方面。

  2.竞技健美操运动社会化途径存在问题

  2.1组织管理尚未社会化

  从我国竞技健美操组织管理的现状来看,还没有实现社会化,中心和协会是两个组织一套人马,管办交叉,中心体现国家的意志。出现这一局面主要是由于我国多年来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使大众形成的行为方式缺乏自主,事事依靠单位和政府,习惯于政府的集中管理。这种社会组织服从行政组织有利于政府部门垂直管理,但在体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政府管理的行为会影响各种社会体育组织参与竞技健美操运动管理的积极性。

  2.2各省管理部门的不一

  从各个省的行政组织管理部门来看,既有体育行政部门,也有各种项目中心,还有各种社会组织,存在着体育局、各个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社体中心、协会并存的局面。各个省的行政管理部门不一样,各有各的组织管理机构,人员的编制也不一样,使得我国竞技健美操垂直管理不规范。竞技健美操也会由不同的管理部门对健美操不同的重视程度而造成普及与提高的程度不一样。

  2.3中心和协会管办合一

  协会和中心是机构上相互交叉,目标任务同一的统一体,它们在运动项目的实施管理中各有所侧重。中心主要是通过一定的行政手段完成国家体委赋予的管理任务,协会主要是通过民间渠道和各级协会的组织网络对全社会实施运动项目管理①。但在实际运行中,中心直接管理运动协会,协会的办事机构仍是体育局下属的事业单位,接受体育局的业务指导和民政部的监督管理,协会对项目的管理仍然是名义性质的,这样,中心和协会之间的责、权、利是模糊的,在一定程度上给管理带来不便。

  3.竞技健美操运动社会化途径的对策

  3.1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协会制

  目前来说,体操中心是一种过渡性组织,是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两种体制并存的产物,并且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事业单位,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又具有经济实体的性质,只不过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经济实体。现行的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应逐渐向单项运动协会过渡,最终实现协会制管理。协会制的管理方式就是由社会组织管理,走市场化的发展道路。协会必须遵守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难免会涉及到市场经济中的诸多问题,需要配套的法律法规加以约束。

  3.2分清权限,中心和协会各司其职

  健美操活动管理办法中也明确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负责实施对健美操项目的具体管理,中国健美操协会和地方各级健美操协会协助体育行政部门做好有关的管理工作。中心和协会之间分清彼此的权限,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主要是运用政策进行宏观调控,行使宏观管理职能,即国家对各省市的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宏观管理,制定方针政策,发挥协调、监督的职能。协会则按照市场规则和协会章程独立运作,一般、具体的事情由协会来办。社会体育组织行使业务管理职能即社会体育组织在政府的宏观管理下,负责健美操的业务管理,如制定项目发展规划、各种规章制度,组织训练和比赛等。

  3.3重视观众,赢得市场

  在竞技健美操竞赛中,观众对赛场气氛、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有很大的影响,也直接关系到竞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得观众也就是获得市场,因此竞赛承办者必须重视对观众的组织,切实加强竞赛的宣传,审慎地选定比赛场馆,选择合适的比赛时间,确定适宜的门票价格,采取各种措施提高观众兴趣,吸引观众,很多大型比赛往往忽视了组织观众这一点。

  另外要获得企业的赞助,不但竞赛要得到社会和企业的认可,还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鼓励社会和企业赞助竞赛表演。体育法规是国家管理体育的依据和准绳,它的建立和完善,反映出体育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程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体育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现在我国尚无制定的体育赞助管理法规以及相应的配套政策。

  我国竞技健美操运动的组织管理尚未社会化。中心、协会各司其职,明确责、权、利,中心宏观管理,协会具体办事,规范各省的管理组织,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协会制,实现组织管理的社会化。学校和训练基地是我国竞技健美操训练的主要途径,行业体协是训练社会化的有益补充途径,俱乐部是训练社会化的趋势,在训练和比赛方面要建立激励机制保持训练的社会化。

  参考文献:

  [1] 熊建设.我国竞技健美操后备人才培养及可持续发展探讨[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7(01)

  [2] 刘洁.高校健美操运动竞赛及训练的现状与对策[J]. 柳州师专学报. 2006(01)

  竞技体育管理篇9

  关键词: NCAA;高校竞技体育;教育;业余性

  中图分类号: G 807文章编号:1009-783X(2013)02-0143-04文献标志码: A

  在2008年奥运会中,我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一举扫除套在中华民族脊梁上屈辱与挫折的历史遭遇和民族压抑,实现了沉淀于中国人心理深层近百年的强国梦。这个强国梦以体育为载体,是对百年之前东亚病夫的直接回应。这个梦想早在1908年就被深重灾难的中国人所播下,并经过100年的努力才得以实现;但是,奥运会上取得的巨大成功并没有掩饰后奥运时代竞技体育面临的挑战。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2008年10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指出:文化教育、退役安置等工作中的一些长远性、根本性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为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必须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适应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体教结合的新路[1]。探索体教结合的新路要求全面深刻的重新审视一向视作为我国大学竞技体育发展的理想模型——以NCAA为代表的美国大学竞技体育,以此推动构建兼顾现实竞技需要和长远民生发展的中国特色的大学竞技体育体系。

  文献研究表明,我国学者围绕大学竞技体育进行了较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研究成果主要来自于2个方面:1)一般学术论文;2)院校硕士和博士论文。经过深入分析,结果表明:目前的研究存在2个方面的不足:第一,对以NCAA为构成主体的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的研究不够深入,具体表现在:对NCAA发展历史的研究几近空白,对NCAA发展现状研究不全面、对NCAA未来走向缺少认识;第二,国内以“体教结合”为理论基点的大学竞技体育相关研究停滞不前,主要原因在于过度关注我国竞技体育的现实需要,忽视深入研究大学竞技体育和大学内在价值的矛盾契合。对美国大学竞技体育深入研究直接影响着我国大学竞技体育理论体系构建。

  NCAA成立于1905年,是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的构成主体,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主要是通过NCAA得以体现。笔者通过对NCAA成立之前美国大学竞技体育发展历程和发展特点进行深入研究,为客观认识美国大学竞技体育,推动本领域研究的深入发展有积极意义。

  120世纪之前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历程

  1.1校内受限制发展阶段(1636—1774年)

  哈佛大学在1636年建立,在1640年受过英国教育的亨利·邓斯特将剑桥大学一些经典课程引入到哈佛,接收来自精英家庭的、年龄在12到15岁的孩子,目的是为新英格兰的清教徒培养牧师。美国其他的高校也逐渐效仿。这种直接移植、学习英国的做法一直持续了200多年。关于美国政治、文化和教育发展的权威观点是:其发展的主线是由普利茅斯和马萨诸塞湾开始的,而后向南和向西扩展,而这个国家其他地区的历史,尤其是南方的历史,一直被当作是一种异数,游离于新英格兰历史的正统之外,甚至不能算作美国历史的一部分[2]。普利茅斯和马萨诸塞湾作为英格兰在北美殖民时期最先建立的据点,是英格兰在北美进行经济活动和文化渗透的主要阵地,代表着英格兰本土文化。美国政治、文化和教育发展的主线也是围绕从英格兰本土继承的元素开始发端的,这种观点从实质上支持了现代美国政治、文化和教育主要来源于英格兰的论断。

  美国早期的大学教育深受英国大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校课程设置、管理方式、教育理念等方面。由于宗教势力影响,早期的美国大学盛行家长式管理,很多学校的管理人员行使父母似的权威,对学校学生的生活方式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督,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19世纪早期。在此期间,大学被教士所控制,禁止很多诸如跳舞、打扑克,以及其他校园体育活动,在那些被允许的体育项目中,只有向学校申请并获审批之后,才能在学校正常开展活动。此外,教师也非常不鼓励体育活动,他们认为剧烈的对抗性项目对一般的工人阶级而言是合适的,但它对于国家精英的下一代来说是不合时宜的,更不适合注定要成为牧师的年轻人。此外,学校还规定固定的礼拜活动,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早期体育活动在美国大学间的传播。

  2.2校内初步发展阶段(1774—1820年)

  自从美国建国后,美国的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这主要得益于美国的政治精英和社会有识之士在完成独立建国以后对教育作出的思考和规划。例如,杰弗逊提出公民教育的思想,推动了《进一步推广知识的法案》的实施。在该法案中,杰弗逊阐述了对初等教育的认识和具体的实施方法,以及构筑美国公立教育的思想。杰弗逊在写给约翰·亚当斯的信中说,推广教育相关法案的目的是为了“使民众在精神道德上达到一个受人尊敬的状态,从而保证他们自身的安全,同时保障政府的秩序”[3]。在社会精英对教育的思考和切实推动下,美国教育得到持续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西部地区大学的数量发展很快。在政府精英人士的推动下,体育活动在美国大学校园恢复了作为一般娱乐活动的地位,并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是,其发展的空间还是局限在大学校园之内。

  2.3校内快速发展阶段(1820—1850年)

  1820年,一种组织松散的足球项目在大学得以发展起来。在诸如哈佛、耶鲁,以及普林斯顿常青藤联盟的学校中,体育比赛逐渐成为沟通学生和上层人士间的纽带。在哈佛大学,体育比赛在秋季入学的第1个星期一举行,也被称为“血色星期一”,比赛成为学校在校学生迎接新生的仪式。与此同时,相似的运动在其他一些大学也得以开展。这个时期大学体育活动还局限在大学校园之内。

  2.4校际快速发展阶段(1850—1900年)

  1852年,哈佛和耶鲁第一次校级之间划船比赛的成功举行标志着美国大学竞技体育进入校际间融合发展的新阶段。1860年后,美国地方性的公立大学发展迅猛,大量涌现的大学为竞技体育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基本条件。其中,1852年到1880年早期,主要是美国大学为大学竞技体育提供单向的支持。1880年中期到1900年早期,由于美国大学竞技体育拥有的社会影响力,促使很多大学主动选择发展竞技体育,以此提高学校知名度,实现了高等教育和大学竞技体育之间双向的资源流动和发展的相互促进。从1852年开始,很多项目开始在美国大学竞技体育中陆续出现(见表1)。

  美国大学竞技体育在1880年以后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博得了民众的广泛支持,社会影响力逐步提高。美国大学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得到跨越式发展,大学之间竞争加剧。在此之前,美国高等教育的目的一直是教人们思考和欣赏智慧而不是提高学术和研究。由于科技革命的深入影响,同时为了满足专业性教育的需求,许多东海岸大学选择建立一些综合性研究生院校,提供诸如科技、文化、法律以及医学的博士课程等方法培养社会紧缺人才。为了支持这些新的研究项目的发展,大学需要不断增加资金投入,使得大学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此时,由于美国大学体育开始在社区和全美都受到很高的关注,于是很多学校就自然选择大学竞技体育作为提高学校关注度和美誉度的载体。这也实现了大学向竞技体育提供单方面的支持转化为大学和大学竞技体育之间双向的资源交换。

  总之,从北美殖民地建立第一所大学到20世纪初,大学竞技体育先后经过了校内受限制发展、校内初步发展、校内快速发展、校际快速发展4个阶段。其中:前2个阶段实现了大学体育在校园内受限制到自然发挥娱乐价值的转变,探索了大学竞技体育的价值;后2个阶段则实现了大学竞技体育从校园内发展到大学校际之间快速发展的转变,拓展了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空间。

  320世纪之前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特点

  3.11880年后期至20世纪早期,美国大学竞技体育进入“组织化时代”

  1880年后期至20世纪早期,美国大学竞技体育进入“组织化时代”。这个时期被很多体育史学家称之为大学竞技体育的起飞阶段,也被体育史学家称之为“组织化时代”[5]。其含义是在这个时期多个体育项目结束自发发展状态,逐步形成项目组织或者区域组织。1881年先后成立了美国草地网球联合会(USLTA)、美国高尔夫联合会、美国划船联合会、门球联合会、滑冰联合会等。在此期间,美国大学间男子体育运动组织也得以快速的发展,并在诸如橄榄球、棒球、足球、田径、皮艇等项目比赛规则制定和赛事组织上作出很大努力,许多有竞争力的组织也逐渐得以建立。这些诸如联合会、委员会的组织将这些大学联系起来,并促进了它们在田径、划船以及棒球等项目上的发展。其中,美国业余体育联合会的成立标志着美国大学竞技体育形成全国性组织。

  3.3继承业余性发展理念

  英国的大学(如剑桥与牛津) 和公学(如伊顿公学)里,自由教育理念和业余体育精神深入人心。霍华德于1927年在卡耐基基金会所作的关于英国学校和大学的研究报告中认为,英国的学生对体育运动非常的严肃认真,但是他们不得不在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保持平衡发展[6]。英国的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体育方面就是了解体育运动、参与体育运动、全面发展运动技能,而不是强调精通某一个运动项目。美国观察家认为英国人从来不会梦想以专业的方式进行专门的训练,英国人认为那种通过专业训练的方式获得比赛胜利的行为是不道德的,但这也并不意味着英国的运动员不看重胜利,或者说他们缺少竞争意识。1869年剑桥与牛津之间划船比赛是在大约100万人的关注下举行的,比赛以牛津的获胜告终。比赛的重大意义意味着英国人非常重视比赛的结果,但是绅士式的业余运动反对任何系统的专业训练,反对将娱乐性的运动转化为全天候的职业。由于对英国大学思想和理念等方面的移植,业余性的思想也得以传入美国大学。美国大学竞技体育把业余性当作发展所必须坚持的基本理念。

  3.3确定大学竞技体育发展宗旨

  1852年,美国大学竞技体育进入校级间融合发展的新阶段,大学体育主要采用学生自治的方式进行治理。学校内的、学校间的体育赛事及区域间的赛事组织都是学生社团来具体管理。由于学生团体管理不善、缺少有效监督和积极引导等原因,导致大学竞技体育在19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引起美国社会的普遍关注,并产生认识上的分歧。美国社会对大学竞技体育的态度有3种:值得支持的、严厉谴责、完全铲除。大多数学校则采用一种温和的方式,也就是逐步完善机制、增强大学教师的参与,来解决社会对大学竞技体育的争议。同时认为学校应建立专门的委员会来重新获得对大学竞技体育发展的有效引导和管理。

  1895年,中西部7所大学的校长开会讨论如何监管大学竞技体育的相关事宜。他们同意通过将招收学生运动员的范围限定为全日制学生、建立以教师代表为构成主体的永久性组织来监督大学竞技体育,以及采用正当的管理手段和制定有效的规章对大学体育进行改革,促使学生更好地利用剩余时间,更好地接受教育。中北部州州立大学的校长对大学竞技体育的立场为,大学管理者们应该确保大学竞技体育在整体上为美国的高等教育服务的目的,并提出了3项具体的改革措施:建立系统的理事会来管理大学体育;制订统一招收学生运动员的标准;修订现有的项目竞赛规程等使之保持统一。这些提议在本质上要求组织的目标要和组织的架构保持一致,实质上是要求大学体育“在总体上服从于高等教育的利益”。由于学生、教练、教师、校长、校友及学校支持者对大学竞技体育的认识各异,无法使大学体育服从于美国高等教育的理念具体化,但是美国社会和相关利益各方最终还是认同美国大学竞技体育应履行教育职能,实现服务美国高等教育的宗旨。

  总之,美国大学竞技体育在100多年之前就对大学竞技体育和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宗旨是否契合出现争议,这引起人们对美国大学竞技体育发展宗旨的思考并初步确立了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的主要价值取向——发展大学竞技体育的教育价值,服务于美国高等教育。

  3.4确定大学竞技体育“利益相关者”

  从1852年开始,美国大学竞技体育主要由学生负责组织。1887年,美国大多数的大学逐步建立起了由校友、教练、学生,以及少量的教师组成管理学生体育运动的委员会。在大多数大学比赛中,学生承担着管理俱乐部、为赛季雇佣教练,以及组织比赛等责任。校友也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他们自愿奉献自己的时间和资金,积极参加大学体育赛事的多项活动。学校教师不直接参与学校体育的管理,但作为志愿者兼职担任教练员和其他比赛组织工作。学校的管理人员由于学校竞技体育坚持财务独立、组织独立而很难干预学校体育活动。这时候的大学竞技体育处于学生自治状态。在校学生作为主要的管理者,学校校友会则作为主要的推动力量,少量的学校老师作为被动的参与者,学校的管理人员只负责宏观引导和管理,很难参与具体运作。大学生运动员、学生组织者、校友组织、大学教师构成了大学竞技体育直接利益相关者。

  3 5选择商业化运作方式

  EllenJ.Staurowsky在《体育商业化中的洞察业余性的幌子》一文中认为,商业化和职业化从美国大学成立之初就已经成为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的自然选择。他说:“1852年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之间的划船比赛被很多体育史学家认为是现代美国大学竞技体育发展的开端。在这次比赛中,一个负责波士顿、康科德以及蒙特利尔地区铁路的商人詹姆斯·埃尔金斯,对耶鲁大学划船队的划手提议,如果耶鲁赢得和哈佛的比赛,他将会支付所有的相关费用。耶鲁大学的组织者虽然当时拒绝了那位商人的建议,但是此后商人介入比赛和向观众收取门票却成为惯例。”[7]大学竞技体育选择商业化运作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运营经费,通过商业化募集资本满足了赛事运作的基本需要。

  19世纪80年代后期,在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真正开始进行商业化运作募集社会资本以维持基本的运作。到1890年,普林斯顿和耶鲁都举行橄榄球对抗赛吸引了4万人到场观看。耶鲁大学橄榄球项目在1893年获得大约3.1万美元的收入,折合现在的美元相当于100万美元,到1903年获得大约10万美元的收入,折合现在的美元相当于300万美元[8]。随着大学橄榄球运动的盛行,人们对大学竞技体育的需求也就越来越旺盛。为了适应观众的需求,部分大学开始改造或重建体育馆。哈佛大学是第一个建立永久体育场的学校。体育场建于1903年,可以容纳3万1 000人,耗资31万美元,折合2006年的美元,相当于460万美元,它是世界上第一个用混凝土建成的大型体育场。基础设施的改善进一步促进了大学竞技体育的商业化运作。部分大学通过对比赛的商业化运作获得一定回报。

  3.6科技—体育传媒,推动了大学竞技体育的深入发展

  19世纪的工业革命后,人类在科学技术上取得突破。无线电通信及印刷技术的提高为新闻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大大促进了美国纸质媒体和无线广播的迅速发展。新闻媒体的发展也对大学竞技体育产生积极影响。哈佛大学的瓦尔特训练营通过书籍、大量的报纸和各种杂志为哈佛大学橄榄球队博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哈佛大学橄榄球运动员梅瑞威尔有着较高的运动水平,在一个名叫《巴特·斯坦利》的一本纪实性小说的宣传之下成为当时大学橄榄球的代表性人物。小说通过描述梅瑞威尔诚实、勇敢以及自我牺牲的品质,宣称这些优良的品质是他取得伟大成就的前提,以此来塑造宣传橄榄球,提高橄榄球项目在民众中的影响力。出版商通过选择、推广在学习、运动能力和个人形象俱佳的学生,塑造大学生运动员的英雄形象,促进相关书籍和杂志的销量,也促进了普通民众对大学生运动员的认识和了解,不少民众甚至对大学生运动员表现出英雄般的崇拜[9]。以此策略,这些媒体在逐渐获得了较高的行业地位和经济利益,也推动了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的深入发展。

  3.7导致诸多负面影响

  大学竞技体育在学生自治管理模式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缺少学校老师、学校管理人员以及其他教育部门的监督,大学竞技体育在19世纪末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混乱状态。首先,在缺少必要监督机制状况下出现给教练员支付报酬、暗地聘请职业运动员参加比赛,以及参赛的运动员、教练员获得大量的物质收益的现象。这时候部分教练获得的工资以及津贴总数额普遍高于一般教授在那个时期所能获得的待遇。以哈佛为例,1905年,哈佛大学橄榄球教练的薪水高于几乎所有老师的收入,仅仅比校长的收入稍低。这逐渐引起很多大学老师的疑虑,他们认为大学橄榄球项目违背了业余性原则,干扰学校实现教育的价值。其次,校友会给大学竞技体育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资源保障,促进了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但是也刺激了大学竞技体育的商业化,同时也使得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受到外部组织的影响,违背了自治和独立原则。再次,新闻媒体在推动大学竞技体育深入发展的同时,为了实现自身的经济回报,大量报道大学竞技体育中出现的暴力、等事件,引起了社会极大的关注和争议。最后,在19世纪90年代后期,学校教师和管理者们开始重新审视大学体育的非理性发展,并且对此产生激烈的争议。1893年,哈佛大学教师代表委员会决定暂停学校的橄榄球运动。威斯康星大学学校的教师认为大学竞技体育对大学教育是个威胁,并声称在20世纪初将其取消[10]。

  4启示

  1)当今的美国大学竞技体育在美国社会有广泛的影响力,实现着多种价值,主要是依靠NCAA来具体实现的。作为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的构成主体,NCAA制定了明确的发展宗旨、全面的运作原则和完备的组织体系,同时NCAA利用商业化运作手段募集大量社会资本用于发展大学竞技体育,实现普及民众体育意识、培养大量优秀后备体育人才,并从根本上服务于美国高等教育的宗旨。

  2)美国大学竞技体育在NCAA成立之前就初步确定了发展宗旨、选择商业化运作方式、确定利益相关者、发展理念,使美国大学竞技体育在百年之前就获得了社会的广泛支持。与此同时,由于大学管理机构、大学教师等对大学竞技体育监督不够及自身监督机制缺失,导致大学竞技体育出现争议:教练员获得高额薪金;外部团体干扰大学体育的独立运作;出现球场内外暴力犯罪、财务腐败等犯罪等事件。

  3)目前,我国大学竞技体育呈现欣欣向荣之势。我国大学竞技体育应兼顾国家队、国内职业体育对人才的现实需求,以及作为高等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长远价值实现;应通过对大学竞技体育高质量赛事进行适度的商业化,以此募集社会资本,作为发展大学竞技体育之用;理清和职业体育、商业组织的关系,保持大学竞技体育的相对独立;确立服务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宗旨,强调大学生运动员的接受教育的全面性;对于我国大学生运动员的招募原则,特别是关于业余和职业的问题,建议进行深入研究,确立业余性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竞技体育管理篇10

  关键词:竞技体育;体制改革;体制成本;体制效益

  中图分类号:G8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2-0263-03

  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有关竞技体育体制改革问题已成为研究热点,但研究多侧重体育体制改革的意义、目标、运行机制等,较少涉及体制改革成本与效益方面的研究。因此,从体制成本的层面对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成本与效益的概念界定、内容构成、相互关系和优化评价等问题进行探讨,对我国竞技体育持续良性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体制与竞技体育体制

  新制度经济学派樊纲、盛洪、刘世锦、汪洪涛、陈维、卢现祥等学者认为:体制就经济学而言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是一种公共产品,其供给、需求和均衡都是社会总体实现的;它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约束人的行为的规则体系;研究体制必然关注成本,而注重成本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检验其效益,所以在体制改革中体制成本与效益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图1)。

  体育体制是体育管理的机构设置、权限划分、运行机制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是实现体育总目标的组织保证。世界各国依据本国国情和管理权限的归属把体育体制分为政府管理型、社会管理型和政府社会结合型三种类型。[1]竞技体育体制在体育体制中占有绝对优势地位,是负责竞技体育事业的领导机构和组织的隶属关系、责任范围和制度策略,以及其运行方式、管理方法和控制手段的统一体系。

  2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成本与效益的界定

  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成本的界定有很多:有学者认为它是在竞技体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利益格局变动所造成的矛盾、冲突、以及给改革所带来的阻力,使国民收入受到的损失[2];有的学者认为它是指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过程中的支出,包括人、财、物等经济的投入,还包括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非经济因素[3];还有学者认为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成本就是改革的社会代价,即体育体制改革的社会代价与社会改革消耗的成本是相通的[4]。综合上述观点可以认为: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成本是在体育体制改革的计划、实施、运行过程中的投入及社会成员因利益调整而付出的社会代价。

  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效益是竞技体育改革过程中,个体、单位或社会因体制的变迁所取得的效果和利益,由竞技体育社会效益与竞技体育经济效益组成。第一,竞技体育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竞技运动员各种体育赛事中展现的“更快、更高、更强“和"更真、更善、更美”体育风采对增强人们体育参与意识、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建设精神文明等方面的作用。第二,竞技体育经济效益。它是指人们在体育赛事、体育用品或体育债券等经济活动中所消耗和占用的一定的社会劳动与所取得的体育劳动成果的比较。[5]

  3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成本与效益的主要内容

  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成本的主要内容有:1) 体育体制改革准备阶段的信息成本、决策成本、宣传成本。信息成本是指对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竞技体育的管理体系、资源投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利益主体结构及国外市场经济条件下竞技体育运行模式的调研和剖析的费用。宣传成本是提高人们对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竞技体育体制的弊端和新体制的优势的认识,使原体制下的利益主体接受和实施体育体制改革的投入。决策成本是通过对竞技体育体制的各因素分析后,然后经过决策机构论证,并决定实施推广的所有投入。2) 竞技体育体制改革的过渡阶段的体制摩擦成本、体制脱节的真空陷阱成本、体制公共性的搭便车成本、权力介入的寻租成本。摩擦成本是因为有竞技体育行政放权让利与市场机制的矛盾;靠市场与找市场的矛盾;运动项目中心与单项运动协会的管办矛盾等因利益的调整而给予补偿的投入。真空陷阱成本是当新体制还没建立而原体制又失去作用而造成经济和生活的混乱,需用于人们的稳定所支出的费用。搭便车成本是因原体制的部分成员没有参与改革,但受到改革的效益,而使新体制的改革增量超过预计成本的投入。寻租成本是竞技体育向运动协会实体化的市场管理转化过程中存在的“吃体制双轨饭”利益集团的寻租行为,如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具有双重身份,即是事业单位行使行政管理职能,有具有经济实体的性质而进行竞技体育的事业经营和企业经营,这种行政权力介入市场经营中必然出现寻租现象。3) 竞技体育体制改革的完善阶段成本。它是当新体制如国家体育总局、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和中国奥委会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正常运行后,为了确立改革后该体制的合法性和规范其体制组织结构与运行方式的费用(图2)。

  竞技体育社会效益侧重公益性,其主要内容:1) 政治效益。在国际体育实践活动中,竞技体育是人民外交的重要手段,是外交的先行官,如我国的“乒乓外交”、东德与西德的统一、朝鲜与韩国共同组队参加奥运会等。2) 育人效益。竞技体育是造就人全面、协调、完善发展的重要手段,具有促进人的社会化的作用。可分为两个阶段即进入竞技体育的社会化(socialization into sport)和通过竞技体育的社会化(socialization via sport),通过不同阶段的竞技体育活动来教育年轻一代。3) 文化效益。竞技体育是一种庄严肃穆的礼仪庆典的文化;是记录人类潜能的人体文化;是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的规范文化;是提高审美意识的情感文化,是体现现代城市现代化水准的体育建筑文化。[6]其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7]各种体育赛事的成绩对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对美化生活、陶冶情操、移风易俗、改造社会;对培养人社会意识和心理素质,激发聪明才智的作用。

  竞技体育经济效益侧重产业性,其主要内容:1) 以体育健身娱乐、体育竞赛表演和体育培养与培训为主的体育本体产业经济效益。[8]2) 体育本体产业外相关产业的经济效益。依据曹可强博士的研究,体育产业与其他行业有一定的关联度(表1)[9],从而产生间接的经济效益。

  本体产业外相关产业主要有:实体相关产业,如体育用品、器材设备、体育服装等以体育为重要资源和手段进行生产和服务的部门经济效益;体育延伸产业,如体育与其他行业形成的体育业、体育信息传播业、体育广告业、体育金融保险业、体育经纪业、体育商业服务业等在体育周围形成综合网络的部门效益;体育边缘产业,即为实现体育产业目标服务的综合服务部门如餐饮业、交通旅游业、体育建筑业、体育场地服务业等等;他们的形成、完善和发展,将有助于竞技体育的经济效益的提高。

  4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成本与效益的关系

  研究表明,改革越抓得早,工作质量越高,成本就越低,效益就越好。[10]其相互关系一,改革成本与效益的货币计算的数学关系,收益是成本的函数,即效益=收益/成本。依据刘世锦博士体制效益的研究,成本与效益有三种衡量方式。假定SE是体制效益,SR是体制收益,SC是体制成本。第一种,有体制与无体制的比较。用公式表达:SE=(TR―PR)/SC=SR/SC式中TR代表生产过程的全部产出,PR是无体制收益。第二种,同种条件下两种体制的效率比较。假定有两种体制A与B,若有TRA/SC大于TRB/SC时,则SEA >SEB。。第三种,体制变动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比较。假定MSE为体制的边际效率,MSR为体制的边际收益,MSC为体制的边际成本,则MSE=MSR/MSC。故成本的扩大,导致收益的减少;成本的节省或是成本利用律的提高,将导致收益的增加,从而使效益的提高。关系二,改革成本作为一种社会成本,其效益针对全社会而言,成本与收益是相互转化的[11]。

  5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成本与效益的优化评价

  在竞技体育改革实践中有以下几种现象:成本大,收益小;成本大,收益大;成本小,收益大;成本小,收益小。据函数效益=收益/成本不难得出只有“成本小,收益大”的情况下,其效益是绝对升高的,因此如何减少成本,增加收益成为改革的关键。

  减少成本,增加收益,提高效益的措施。第一,科学管理和充分利用成本。对用于竞技体育改革的国家财政拨款和社会投入等资金实施合理的成本预测、科学地的成本决策、完善的成本计划及控制和有效的成本核算与分析;达到优化成本控制,提高成本效益的目的。[12]第二,不同改革主体与速度的合理搭配。首先,利益格局变化大、收益大的改革如体育管理与竞赛管理制度等,易采取政府强制性改革;同时诱导体育团体运用自身协调机制制约国家体育行政部门的某种主观性。其次,收益很小,而预期收益大的改革如协会实体化改革,俱乐部制改革等,采取“放权让利”进行诱导的改革方式;同时利用政府的强制行为制约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某种盲目性。第三,选择适宜的改革时机。参照樊纲博士《论改革过程》的研究,不管何时改革,其改革效益总是先下降后上升(见图3:T代表时间,R代表体制收益,AB代表不同体制,C代表成本;图4同此);改革时机越晚,成本越大(图4);因此,在改革初期人们要选择恰当的改革时机和正视暂时利益的下降,要着眼长远利益。

  第四,利益主体多元化,多方协调发展。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竞技体育是高度集权管理体制,政治利益驱动突出,国家和政府成为唯一的利益主体;而单位,个人的利益而被忽视,使得成本高而效益低。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都有兼顾,利益得到调整,产生了经济效益,提高了效益。第五,成本的内部约束与外部约束相结合。在传统经济体制条件下是以公有制为财产制度,其约束形式是以外部约束为主;而市场经济体制下是以私有制为主体,充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体制,以内部约束为主;因此,二者结合优劣互补,提高效益。当前,我国竞技体育体制自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型逐步向结合型转化,并有向社会型目标发展的趋势,其效益已处于回升期,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得到了兼顾,因此尚未改革的项目易早日改革。选择何种体制运行,始终离不开效益的指挥棒,因此对发展过程的体制效益进行评价是十分必要的。

  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效益的检测评价。第一,改革的社会效益评价。其一,满足人民群众安全需要的程度。竞技体育竞赛规则的社会示范作用、竞技体育法律法规建设的社会影响。其二,满足人民精神需要的程度[13]。竞技体育对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的促进、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其三,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 的程度。体育对社会成员身体建设、对社会成员劳动力质量、对社会生活质量的改善、对社会成员科技文化建设和对社会成员全面教育的影响。其四,环境保护、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方面的程度。主要包括竞技体育改革中大型建筑物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对土地使用价值提高、对节约资源和提高资源使用率和体育产业对生产力布局的影响。[14]第二,改革的经济效益评价。其一,对竞技体育改革经济效益的定性分析。[15]竞技体育改革的局部效益与整体效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否协调。其二,对经济效益的定量分析。[16]反映竞技体育改革经济效益的综合指标:如全部投入生产率=体育成果/全部体育投入要素价值;全部投入要素边际生产率=一定时期体育成果增加量/相应时期全部体育投入要素的增加量。反映竞技体育改革投入资金占用的指标:如工资产出率=体育成果/工资总额;资金产出率=体育成果/(固定资产净值+平均流动资金余额)。反映竞技体育改革劳动消耗的指标:劳动生产率=体育成果/体育工作人数;技术增长率=体育成果增加量/技术进步投入 等等,选取指标时依据实际情况而定。

  6小结

  竞技体育体制改革必然立足本国国情,协调好短期效益与长远效益、局部效益与整体效益的相互关系,合理控制成本和有效利用成本。从总体而言,竞技体育改革成本与效益可以通过科学管理和利用成本、选择适时的改革时机、选择合理的改革方式、兼顾多方利益主体的利益和成本的内部约束与外部约束制度相结合的途径实现优化;可以通过社会效益评价和经济效益评价来检测效益提高的程度。但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成本与效益从理论到实践、从定性到定量还需进一步探讨研究;固对竞技体育体制改革的不同阶段进行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还需要一套完整客观的体制改革效益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1] 秦椿林,张瑞林.体育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88-89.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2] 罗华敏,李艳翎.转型时期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成本[M].体育学刊,2005,5:10.

  [3] 范彦华,张鸿文.中国体育改革成本问题研究[M].天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8,3:29-30.

  [4] 贾高建.社会发展的成本/效益与代价问题[J].理论前沿,2004,7:14-15.

  [5] 钟天朗.体育经济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1:173.

  [6] 吕树庭,卢元镇,体育社会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147-151.

  [7] 体育概论教材编写组.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29-30.

  [8] 黄晓灵.体育经济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54-55.

  [9] 曹可强.体育产业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121-137.

  [10] 魏在禄.改革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已成为深化改革的重要关键[J].世界经济与政治,997,5:77.

  [11] 陈维.制度的成本约束功能[M].上海:上海社会学院出版社,2001,3:22.

  [12] 孙素梅,王茹燕.改革和完善现代成本管理体系[J].内蒙古统计,2000,5:30-32.

  [13] 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63-66.

  [14] 王奕清.对投资项目社会效益评价有关问题的探讨[J].理论探讨中国工咨询,2003,4:30-32.

竞技体育管理十篇

竞技体育管理十篇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